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ENGLISH

生命教育实验简介

发布时间:2015-06-24 13:24:19

生命教育实验简介

生命教育实验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倡导并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为生命教育实验管理的主要执行机构。

一、 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生命教育源起于美国,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J Donald Walters)在加州创办了“阿南达”社区和“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思想。此后,生命教育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其基本宗旨是“防止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在英国,教育部门提出了“呼应课程”,所谓“呼应课程”就是教育要顺应生命成长和发育的规律;在亚洲,日本教育界提倡“余裕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此外,日本政府于1989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来定位到的教育的目标。从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来看,他们都非常重视自杀、吸毒、犯罪和艾滋病等社会现象,试图通过生命教育来减少和消解这些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外对死亡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港台地区也掀起了生命教育的热潮。1997年,台湾启动“生命教育实施计划”,并委托开展伦理教育多年,并取得成效的台中市晓明女中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举办了相应的研习班;2000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2006年,生命教育已列入台湾高中正式课程选修课。在香港,1996年,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推出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在多所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与国外以预防自杀、吸毒、暴力和艾滋病为主旨的生命教育相比,港台的生命教育更偏重于拯救学生的心灵,具有伦理的倾向。 

国内教育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1992年起,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连续发文倡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她的系列论述揭开了当代教育研究关注学生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生命价值、生命诉求的序幕;此后,国内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和观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教育行政部门也逐渐重视和实践生命教育。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订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指出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可贵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生命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056月,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原则、内容、保障机制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作出了详细规定。同年,湖南省也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通过专门的课程和教材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健康、青春期、毒品预防、心理健康等教育。此外,江苏常州、福建泉州、湖北咸宁等地也在开展区域性的生命教育实验,《咸宁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实验教学指导意见(试行)》指出: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关键词来展现《生命教育》的内涵。

汶川地震以来,社会各界对“生命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将生命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 2008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教育部要求全国2.2亿中小学生收看这一特殊的公益课,并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与此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生命教育更加重视,生命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步伐也有所加快,黑龙江、四川、云南等省都进行了生命教育课程、教材的研究与建设。2010年4月,肖川教授发起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这是国内部属院校第一家专门从事生命教育研究和推广的学术机构,也是国内唯一拥有教育部规划项目新形势下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09YJA880022的综合性研究中心。

二、 生命教育的起因与背景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可以说,人的生命问题的日益增多和严重是生命教育出现的基本背景人们试图通过生命教育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缓和生命的问题,提高生命的质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认为:

实施生命教育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多次提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明确指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源的载体和基础是鲜活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是人力资源大国的前提,生命成长是人力资源强国的保证。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培育成为“身心健康、聪明智慧、道德高尚,富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公民,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生命教育是教育走向“生命关怀”的起点和突破口,是提升受教育者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只有全体国民的生命质量提高了,温家宝总理提到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才能变为现实。

实施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生命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的生命状态是良好的,绝大多数青少年拥有奋发成才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随意浪费、伤害、践踏、虐待和剥夺生命的现象,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许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生存知识和应急自救本领,在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时,不懂得保护和挽救生命。因此,迫切需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掌握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进而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实施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教育对个体生命的作用和影响。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序言的开篇就指出:“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纲要》也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出于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先行一步开始了生命教育的实践。美国、日本、新加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国家,生命意识教育、应急避险教育等内容都是学校的必修课。澳大利亚、英国等更是通过国家干预来达成和推进生命教育。

三、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宗旨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关注焦点的差异,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观点,各地有各地不同的呈现。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第二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真正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第三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因而是地方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

肖川教授对生命教育的思考和解读还体现在他对一些实验学校的题词里:

成长是每一个人生命历程中永恒的主题。成长离不开学习,但除了学习还需要更多。生命教育就正是全面关照人的成长的教育。

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是上苍馈赠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因而我们对生命需要有一种敬畏感;而教育则是人类自身馈赠给生命的最珍贵的礼物。因而,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可以有一种自豪感。一个人拥有了对生命的敬畏感与自豪感,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着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这种生命情怀也正是生命教育要着力在每一个人心中唤醒和光大的。

    生命教育就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如果一种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很多,却没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那这种教育至少是残缺的,甚至可能是反生命、反教育的。

               

一个人不管毕业于哪一所学校,所学的是哪一门专业,获得了怎样的学位,最终都得面对生活。任何人都首先是一个生活者,其次才是一个劳动者、思想者,一个技术人员、一个专家,一个文人、一个学者或者一个艺术家。而只有一个人能快乐而有尊严的生活着,才能扮演好其它的社会角色,比如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更何况“人是目的”,每一个人的幸福本身就有着无须证明、自满自足的价值。而生命教育就正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也正是始终关注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的教育。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带着信念去耕耘,带着希望去播种:用生命的温暖,光大人性的美好;用生命的活力,唤醒智慧的潜能――在生命教育的园地里,谛听花开的声音。

  生命教育就融渗在这样的追求之中:让校园生活充满关怀、激励、温暖与成就感,并能陶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加真切和更为丰盈地感到生活的意义和美好,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学习与工作。

  用人间的情怀,润泽心田;用生命的智慧,拓展成长的空间;用丰富的学识,垫高遥望的视野……我们以心的邀约,度过自主而充实的每一天!这就是我们自觉践行的生命教育。

  我们赋予生命教育以这样的内涵:师生在学校的每一段时光都荡漾着生命的情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性的温暖:笑声朗朗,书声朗朗,歌声朗朗……每一个人的优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绽放,每一个人对未来都有着乐观的向往,在每一个人心中培植起对于教育无限信任的力量。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带给学生温暖的回忆并因此热爱学习、交往、探索与富有个性的表达,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会自律、自主、互助与合作,提升着他们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的意识;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教师更多地感到精神的充实和生活的愉悦,并总是信心满满地投入工作;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让家长感到信任、自觉地支持学校的工作并由此而获得成长,那我们的教育就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生命教育。                 

四、 生命教育实验的核心内容

(一) 生命教育校园

我们很多人把“学生”当成了单纯的“考生”。“单从‘学生’这个词看,当前的教育通常是把‘学’摆在第一位而把‘生’放在后面。其实,不论毕业于哪个学校,不论受到过何种教育,我们最后都得面对生活,都得回到生命本身。这种不当的教育价值追求,导致人们学到知识而不懂生活。因此,直面人的生命的教育、通过人的生命的教育、为了人的生命的教育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考试、如何升学、如何择业,我们更要学习如何安全地生存、如何快乐地生活。”

学生作为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的个体,自然也是三重存在。因此,“学生”意味着:他要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他还要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他更要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考试、升学、择业,更要学习如何安全地生存、快乐地生活,如何迈向生命的圆满、充实和幸福。

生命教育是为了学生生命的茁壮与健硕、鲜活与灵动、纯净与高贵的教育。生命的教育不仅要呵护学生之自然生命,为学生创造清新自然、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与生活空间,教会学生生存技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坚实、良好的生存基础;还要不断地完善学生之社会生命,培养学生同情之心、关爱之心,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差异、懂得欣赏他人、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与交流。让他们认识到一个人不应该仅仅爱自己,也要爱他人、爱社会,要将善意投注在他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和他人营造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在社会中幸福的生活;另外,生命的教育更要启迪学生之精神生命,使学生的生命充满智慧和激情,使他们的人生绚丽多彩,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投入、倾注、热力四射、兴味盎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校应该是学习‘笑’的地方。师生在学校的每一段时光都荡漾着生命的情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性的温暖:笑声朗朗,书声朗朗,歌声朗朗……生命教育就融渗在这样的追求之中:让校园生活充满关怀、激励、温暖与成就感,并能陶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加真切和更为丰盈地感到生活的意义和美好,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学习与工作。

(二) 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以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念或是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而且是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是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

生命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生存教育。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爱惜生命,保护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是重要的,也是脆弱的,有时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生命的不复存在,“学会生存”是最重要的本领。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等。

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生命是神奇的,完美的生活应当让生命中蕴藏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生命飞扬,实现生命的价值。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信仰所关注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随着物质的丰富,当生存危机退居次要地位,而存在危机――无所依傍的孤独与无所执着的空虚,就日益成为困扰人们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个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

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人之有限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更加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不同于其它一般的学科,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所以,它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手段,这意味着生命教育具有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例如:它可以通过一个文本性的载体,让学生了解到一些生命现象,熟识有关生命的具体知识;也可以通过其他资源,如组织学生看一场有关宣扬生命价值的电影,组织学生去野外感受自然生命的神奇与美好,亦可以通过学校文体活动体现教育对师生生命的关爱等等。

(三) 生命教育课堂

生命教育在学校中落实的关键在课堂,而生命教育的课堂形态与特质就是要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要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使课堂成为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创造一种安全、愉快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富于挑战。儿童的自知之明和自我价值观取决于周围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儿童逐渐增强的自尊心和自知之明使他们也能尊重和理解别人。作为教师要发现并将学生的兴趣引到学习上,要注意到每位学生生活中的个人成就和重要事件,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用一种期待、温和的眼神注视学生。任何一个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或者怀疑所学知识的价值,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正如所有人一样,学生也想为人所知——让他人了解自己,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罕见的才能、技艺、爱好、需求及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完成教育的两大要求:一是有效地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二是鼓励学生将现实世界的任务和问题与所学的新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理解能力。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的成功和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所学内容是否有用,是否有意义,是否有趣。尤其是当学生们学到那些乍看似乎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抽象内容时。要求学生记住那些它们不能运用的东西,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考虑到学生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确保课堂上的交流是公平、公正、有益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以一种肯定、明确、积极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并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敏锐地体验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关怀学生的教师不仅能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而且也能同学生一起分享智慧。关怀就是要求教师要能持续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教师会认同学生的观点;教师会重复或解释学生的观点;教师会详细阐述学生的观点;教师会提到学生先前提出的观点;教师会对学生的帮助或奉献表示感谢;教师会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示他欣赏学生的援助、提出的观点和付出的努力;教师会让学生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尊严。

温暖的课堂,使课堂更有亲和力!开放的课堂,使课堂有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分享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课堂作出贡献的人!

(四)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生命教育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还针对教师。全国很多中小学老师处在同样的处境之下,他们大多劳动压力大,劳动成本高。开展生命教育,也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家长、学生一起做到更多地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成全生命。对教师们来说,生命教育同样重要。我们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幸福人生,只有有更多的教师能够感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感受到生活不幸的人,很难去创造一个积极的、温暖的、充满生命情怀的课堂,也很难用真诚的爱心去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只有当一个教师能够由衷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内心中蕴积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才可能自发地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才能自然、真诚地带给学生细腻的关怀、用心的呵护和正直、光明的期待。

    教师幸福人生的营造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因为一个生活的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意味着低焦虑感、低倦怠感、高成就动机和高自尊需要;也意味着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比较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和追求卓越,这样的人既更可能更重视专业成长,也会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积极的心态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简单地用“师德”一味地来要求教师要如何有爱心、有耐心地对待学生,而对教师自身的生存状态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就很有些“道德绑架”、“精神施虐”的味道。中国有“道德虚伪”、“伪崇高”的恶劣传统,对人进行“道德绑架”就是常常采用的伎俩。这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警惕和摒弃的。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幸福人生的营造可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好循环。为了文明的进步,为了我们能享有更高的生活品质,为了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全社会都应该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切实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用我们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风范赢得整个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不仅完全可能的,也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有为才会有位,有为生活也才会有滋有味。

(五) 儿童的生活型态与快乐成长

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人,能够学会简单、安静的生活,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生活是人的生命赖以表征展开与充实的形式。儿童的生活,应包括这样几个层面:自然的、自发的生活;教育情境中的生活;主动地、快乐地生活;理智地生活;有创意的生活。

在生命教育的视域中,儿童的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在儿童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生活。儿童教育情境中的生活是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不论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还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生命的教育都应努力做到:远离危险与意外伤害,确保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都有对儿童进行监护的职能。

儿童主动地、快乐的生活意味着: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己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理当没有禁锢,没有恐吓,没有强制,没有苛严的规训。生命的教育主张成年人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更不应该代替儿童规划儿童的生活,它应积极主动地帮助儿童学会规划生活、拒绝媚俗,服从兴趣,关注当下。如果一个人头脑经历的一切都是消极被动的,他的生命永远不会是鲜活的。

生命教育帮助儿童寻求理智地生活。儿童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容易冲动,常常将幻想与现实混淆。生命的教育就是让儿童学会计划、规划、设计活动,学会合理的期待和对活动的结果的想像是理智的生活品质的要求,这样才可能使儿童学会有责任感的生活。

有创意地生活意味着:儿童总是试图去改变,不满足于单调的、简单重复的生活,穷尽可能性,换一种方式,在寻求改变中体味生活的乐趣。生命教育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向儿童提供各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可能生活框架,向儿童描述和许诺各种精彩的美好生活,从而使儿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需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做怎样的人。生活总是与对生活的感受相联系的,儿童的生活也不例外。引导儿童接纳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养儿童对于生命的庄严感、神秘感与敬畏感,是我们关注儿童生活的意旨所在。

 

COPYRIGHT 2018 成都青苏职业中专学校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文康路188号 邮政编码:610091
联系电话:028-81721049 招生咨询电话:028-81720942
ICP备案号: 蜀ICP备09025072号-1
点击浏览:
分享到: